九月的風,已有了些微的涼意,吹過東北平原上那些沉默的村莊與城市。九十余載光陰流轉,而歷史之痛,猶在人心深處隱隱作痛。每逢此日,警笛長鳴,聲震長空,提醒著人們不可忘卻的記憶。
那夜,沈陽城外柳條湖畔,鐵軌冰冷,月光慘白。一聲爆炸撕裂了夜的寂靜,繼而槍炮聲起,火光映紅了半邊天。這便是九一八事變之開端,亦是中華民族苦難的又一章。彼時東北軍奉命不抵抗,數十萬大軍退入關內,三千萬同胞淪為亡國奴,黑水白山間,盡插異邦旗幟。想來令人扼腕,那“不抵抗”三字,竟成了歷史上最為沉痛的一筆。
九一八后十四年,抗戰勝利。東北光復,山河重光。然而傷痛不會因勝利而完全消失,它沉淀在民族的血脈里,成為基因的一部分。每年的這一天,警報響起,行人駐足,車輛停駛,時間仿佛凝固。這三分鐘,是現代人與歷史對話的時刻。
歷史不是老黃歷,不是塵封的檔案。它活在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,體現在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里,融入在民族復興的夢想中。記住九一八,不是要延續仇恨,而是要珍惜和平;不是要固守悲情,而是要汲取力量。
秋風又起,吹過華北平原,吹過江南水鄉,吹遍神州大地。警笛聲中,我看見小學生仰起稚嫩的臉龐,眼中有著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莊重;看見白發老人閉上雙眼,嘴唇微微顫動;看見青年男女緊握雙手,目光堅定。
九十多年過去了,傷口結痂成疤,疤痕下是新生的肌膚。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,不在廟堂之高,而在這些普通人的面容上,在他們沉默的凝視里,在他們代代相傳的故事中。
秋風颯颯,似在低語:勿忘,勿忘。而我們活著的人,自當時時警醒,刻刻銘記,不是為了沉湎于過去,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