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在灰磚質樸與鋼鐵硬朗并存的陽泉記憶空間,頭頂上橙黃色齒輪轉動的圖案仿佛旋轉不止的時光漩渦,將人卷入這座城市堅實也溫暖的心跳深處。生息于此的人終將自身的性情,與銅山鐵水無聲相熔——鍛造出獨特堅韌的生命礦藏,那種陽泉人彼此心照的骨子里的“銅性”。
1947——這座由黨親手創建的人民城市發軔之年,那滾燙數字曾凝結著最熱切的向往。展板上醒目刻著的年份背后,是無數陽泉子弟以平凡的肩頭扛舉而出的不凡里程。他們那些“盼頭、念頭、想頭”,并非歷史的驚天巨響,卻是漫長歲月中深沉不絕的暗涌,最終匯成時代的大潮奔涌。
陽泉人把生活為“過光景”,此二字至平至樸,卻映襯著歲月里恒常如月的溫暖。平凡巷陌里的煙火人生,正是光景最踏實的腳步——這里沒有驚天動地,卻有四季輪轉的踏實守護,有爐火相伴的鄰里絮語。平凡的光景自有其韌性和美,正如礦渣堆上開出的倔強之花。在這片熱土上,每一個安分的“過光景”,本身就映照著一座城市不朽的容顏。
“曾經滄海”,面對往事起伏,方顯此刻從容——回望歲月饋贈我們這枚城市的印跡,方知“沾”(陽泉方言“真好”)字里包裹著多少無以言表卻刻骨銘心的情誼。是陽泉的磚瓦鐵器,將我們的生命敲打成了不屈的形狀;是那無數個微光匯成的“光景”,教會我們在變遷中安頓與期待。感恩這一方水土慷慨而堅韌的雕琢;這感恩亦如海,以其浩瀚提醒我們:屬于此地的堅韌柔情,終將穿越塵埃的遮蔽,永續流傳于每一塊熱土之上——因為正是這些記憶片段,令庸常歲月深處開出詩意的花來,令我們得以窺見自己生命里那座不朽的城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