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感覺種地的都是一些老年人,其實就連老年人都不愿意種地了,據中國農業大學陳教授的論文,數據顯示:一畝主糧租賃農機就得350元左右,種子、化肥、除蟲劑這些一年就得500元上下,真正能賺到的利潤也就300元左右,這還得是自己澆水施肥,打除蟲劑這些,如果面積大些,需要請工人的話,那一畝主糧的利潤還可以降一半,利潤為150元左右,一個小農場主300畝地,一年水封順水的條件下,沒有任何氣候雨水問題,才能賺到四五萬元。所以農業部門數據顯示,從2006-2019年糧食主產區的干活的人平均年齡從46歲左右增長到55歲以上,60歲及以上的人在種地人口里面的占比也從15%上升到40%,而到了這幾年確實有很多年輕人“逆城市化”從城里回到農村,但是對于他們來說,10畝以內的大棚作業,比如種種草莓這些,明顯能帶來更高更穩定的利潤和輕松的生活,所以大家現在還看到的用人力慢慢收割糧食的場景,未來會被機械化的大農場替代掉,傳統的農民種植,也許是下一代孩子們用來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了。
前不久,在江西一臺無人駕駛收割機引起關注,利用北斗衛星導航技術,收割機按照設定的路線進行作業,收割、脫粒、篩選、排草、卸糧裝車等工序一氣呵成,只需10多分鐘即可收割一畝左右稻谷。放眼望去,從人工種田變為“智慧”種地,數字農業技術在這里已覆蓋農作物耕、種、管、收的各環節,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。
習書記總強調,“可以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,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、經營網絡話水平,幫助廣大農民增加收入”。近年來,我國實施數字鄉村戰略,加快網絡建設,推動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新技術于農業深度融合,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得到了初步應用。
智慧農業發展,不僅能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,還可以帶動資金流、技術流向農村匯集,為鄉村產業振興創造新的機會。當前我國數字智慧農業發展仍相對滯后,面臨非常多的挑戰,但是看到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。糧食安全是我國頭等大事,抓好糧食生產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,現在應該在提升糧食生產智能化水平上下功夫。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值得期待。